从爆卖16万份到下架:隔离险前景不再?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只要9.9元,从爆1天能领200元”“一杯奶茶钱,卖万隔离一天,下架险前躺赚千元”“有了隔离险,隔离带薪隔离不是从爆梦”等诱人口号,让隔离险一经发售便引爆市场,卖万仅某旅游平台上的下架险前短期隔离险已售出了16万份。 不过,隔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从爆发展变化,隔离险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卖万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隔离险”为关键词检索发现3533条搜索结果,下架险前大部分投诉时间节点在今年上半年。隔离记者梳理总结发现,从爆隔离险常用拒赔理由有两个:不是卖万中高风险地区;无法证明因为密接而隔离。 保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下架险前去年保险公司能赔则赔,比较宽松,一些模糊情况也会通融赔付。到了今年,由于疫情反复,出现上海、长春等地大面积蔓延的情况,面对大量理赔需求,保险公司理赔收紧,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理赔。按合同条款赔是依法依规,如果全部通融赔,保险公司会面临赔穿风险。 监管要求审慎开发 据了解,消费者购买隔离险主要来自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互联网保险平台和第三方平台渠道。比如,一些购票平台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定期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在购买车票或者酒店时平台会推荐隔离险产品。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很多消费者只关注宣传语,加之销售误导,而忽视具体保险保障理赔条款,这一定程度上为日后出现的理赔纠纷埋下伏笔。 记者搜索隔离险产品发现,目前隔离险保费大约几十元,保障期从7天到一年期不等,投保后,如果被保险人居住或工作的地方被确定为中高风险地区,或被当地防疫部门追踪为新冠密切接触者,经省级及以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通知要求实行集中隔离的,被保险人可以得到实际隔离天数每天一定数额的津贴,总天数不超过14天。 不过,保险免责声明明确:投保或出行前出发地、目的地或者途经地被列为中高风险地区的,境外入境被要求隔离的,投保前14天已有中高风险地区记录的,这些情况保险公司都不会赔付。 记者注意到,近期,相关监管部门和协会开始规范隔离险,今年2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端正经营理念,规范产品设计、销售误导及条款不明确、无故拒赔等行为。 5月3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向财险行业发布的《关于财险行业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各财险公司要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强和改进隔离险等疫情相关保险理赔工作,提高理赔效率,在合同范围内实现应赔尽赔,鼓励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手续和理赔材料,对疫情严重地区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做到应赔快赔。 《通知》鼓励各财险公司要严格遵守保险产品各项监管规定,综合考量可保利益和风险程度,合理设置责任范围和理赔条件,科学审慎开发疫情相关保险产品。 险企自觉“打补丁”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多点出现新冠疫情,隔离险需求激增之时,一些隔离险产品却在悄然下架。 对于产品的下架,某险企客服人员表示:“只是正常的产品下架调整,之前如果已经投保成功,后期保障不受影响,在保障范围内的赔付正常享受。”“公司每年都会对前一年的老产品进行综合评估后展开调整。” 随着一些爆款隔离险下线,市面上现存的隔离津贴产品通过“打补丁”方式进行升级,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性价比、吸引力不如从前。 比如,理赔条款中,有的仅针对因交通工具密接导致的隔离;有的产品条款将“免费隔离”列为免赔责任,意味着只有自费隔离才能获得赔偿;有的公司甚至对感染病毒做了限制,仅指病原体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急性感染性肺炎,病毒突变的并不包含在内。 据了解,多款产品保障内容做了改动,明确了不可赔付的条件,比如,人保财险旗下的“安疫保(含新冠隔离)”保障计划仅包含集中隔离自费损失津贴,明确表明不含居家隔离。华泰财险旗下的“华泰新冠隔离保障险”保障的新冠疫情隔离津贴,不仅不含居家隔离,还标明了仅承保由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导致疑似感染或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肺炎而被强制集中隔离的被保险人,并且不含无症状感染者。泰康在线的“特定传染病保险”的隔离津贴,则是仅保障因疑似感染特定传染病而被强制隔离的被保险人,明确表示密切接触者及居家隔离不在保障范围内。 谈及对“打补丁”行为的看法,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保险公司为隔离险打补丁说明产品设计时保险公司对风险评估不足,一方面有些风险点的可保性不强,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条款表述不严谨带来了大量理赔纠纷。因此保险公司需要通过打补丁将承保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减少条款理解上的争议,以减少理赔纠纷。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新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发布 建议老年人膳食合理搭配
- 德国工商联合会:德企当前比疫情期间更加悲观
- 英视睿达撤回科创板IPO申请,年营收4.5亿净利超7000万
- 印度开始调查“财务违规”,上汽子公司回应
- 重磅!国常会定调 降准预期升温 市场资金面进一步趋松
- 精准施策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
- 龙头企业抢抓“空中”布局 航空物流市场迎加速发展期
- 超过“京东+拼多多”!6万亿供销社,其实从未远去
- 世界杯烧钱,但FIFA永赚
- 11月2日四大证券报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
- 加密货币市场遇寒冬 澳洲比特币与以太坊ETF纷纷退市
- 宏观审慎政策为稳汇率护航
- 香港金管局报告:稳定币的波动性或会蔓延到传统金融领域
- 印度开始调查“财务违规”,上汽子公司回应
- 多家上市公司真金白银回购忙
- 能源供应链悄然改变,行业黄金窗口期到来?
- 选资本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要求明确了
- 11月“开门红”!A股港股联袂大涨,反弹or反转?
- 郭树清: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 健全不当所得追回制度和风险责任事后追偿制度
- 玩家误将兑换码发至会员群遭抢兑,泡泡玛特客服:涉隐私不能提供兑换者信息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