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下欧洲制造业成本上升 中国化工业迎来机遇
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紧张,俄乌使欧洲重新考虑将高昂的冲突成本生产制造成本向外转移。同时,下欧中国为化工制造提供了广阔的洲制造业中国市场空间,这些有利于化工制造升级与迁移。上升
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化工欧洲与俄罗斯经济合作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欧洲决定脱离对俄罗斯油气依赖。业迎欧洲能源价格高企,机遇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俄乌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企业高管访华的冲突成本背后,体现对欧洲制造优势的下欧担忧,以及在欧洲高能源价格导致贸易顺差收窄背景下对中国市场的洲制造业中国重视。随着俄罗斯能源战略东移,上升以及中国以实体经济为重心的化工发展目标,看好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机会,业迎本篇我们以化工产业为探讨。
欧洲制造困局
德国以高端制造著称,引领欧洲经济,这背后重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供应。俄乌冲突使德国失去了近1100亿立方米/年的俄罗斯天然气供气量,占2021年德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22%(德国没有LNG接收站,全依赖管道进口天然气)。由于天然气供应下降,德国不得不削减工业用气量,以确保居民用气需求。德国在俄乌冲突前天然气进货量约在4.7亿立方米/天(包含过境天然气约2亿立方米/天),其中约1.7亿立方米/天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后目前天然气进货量约在3.2亿立方米/天,如果北溪1号持续不通气,德国比正常水平持续差1.5亿立方米/天的供气量,工业用气将最先承受这部分用气短缺。
持续高涨的能源价格不仅让欧洲投资信心下降(图3),同时让欧洲及德国面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差的贸易差额(图4)。2022年8月德国电价涨至0.5欧元/千瓦时,约3.4元/度,约是中国工业电价的7~8倍。高电价对德国高耗电行业形成打击,德国钢铁、电解铝、合成氨单吨成本较中国价格分别贵约188美元、5110美元、3280美元。2022年8月欧盟27国贸易逆差-577亿欧元(出口额<进口额),德国贸易顺差12亿欧元(出口额>进口额)。其中,德国2022年二季度部分商品出现贸易逆差,能源品贸易逆差-174亿美元,有机化学品贸易逆差-144亿美元,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贸易逆差-50亿美元,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无机化学品等贸易逆差-10亿美元左右。
昂贵的能源价格使欧洲制造业不得不考虑战略东移,并且这让它们离最终消费市场更近。俄罗斯廉价能源供应为欧洲创造了制造优势,但随着欧洲决定跟俄罗斯能源脱钩,这一优势反过来制约了欧洲制造业扩张。同时中国凭借巨大需求市场与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欧洲放弃美国“脱钩”战略。2022年9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以逃离欧洲昂贵的能源成本,同时更靠近终端消费市场——2021年德国巴斯夫在中国区收入占比达15%。2022年11月4日,朔尔茨带领12名企业高管访华,这些企业大多在中国有非常高的销售收入占比(下图)。
另外,中国自身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资,努力实现从“制造强国”向“智造强国”转变。在欧洲能源紧张之际,中国重视实体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也为中国化工制造升级创造机会。
中国化工制造发展机会
化学工业是一个重资本与高度创新的行业,德国、日本、美国、韩国是这一行业领先者。但同样需要持续不断的廉价能源供应——这是竞争力的重点之一。
1.中国具备可靠廉价能源供应,这为中国化工制造提供机会。
一方面,、天然气能源供应安全性在增加。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向中国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管道天然气供气,另外中国沿海LNG接收站接受能力将达到约3000亿立方米/年(约2亿吨/年),中国天然气进口将逐渐打开。此外,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外交经济合作,中国能源进口来自俄罗斯、中东等经济合作国家,保证了能源供应渠道多样化与安全性。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溢价,使中国能源成本具有竞争力。德国化工制造除了技术外,主要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供应,而当欧洲对俄罗斯能源进行制裁,俄罗斯向亚洲倾斜能源供应,过去大家常说的中国能源溢价在变为欧洲能源溢价,这为中国化工制造提供优势。
充足与廉价的电力是中国制造竞争力强的另一因素。凭借新能源革命与储能技术发展,中国发电量与储能能力快速扩张。中国不仅发电量大,绿电产量高(水电占比21%,风电占比10%~15%),电力成本也远低于传统制造强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这成为中国制造重要比较优势。
2.技术与研发投入帮助化工产业发展。
制造业发展必须依赖技术革新。制造业具有规模效应,一旦取得制造技术突破,制造壁垒下降导致大规模生产,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产品溢价或利润下降。规模效应使制造业必须持续创新,才能维持产品竞争力与溢价,维持企业基业长青。过去西方众多企业凭借在中国市场获得盈利,进一步加大研发,保持了竞争力。中国化工企业研发投入跟世界领先企业还有较大差距。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跟全球发达国家比较,依然偏低(图8)。
研发投入有差距,但中国化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2021年全球50家最大的化工公司中国占据9席,比2020年增加2席,这些中国企业将对标全球最优秀化工企业——通过研发不断扩大产能,获得市场份额与现金流。
另外,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所谓10年一次的朱格拉周期),资金快速投入高端制造,将支撑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支撑这一轮制造业产能扩张周期的需求包括“碳中和”、新能源车、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一点需要特别关注。
除了研发资金投入与产能扩张之外,中国化工公司在部分关键产品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涉及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从国产替代角度看,这些产品有巨大的缺口。
实际上,从出口结构上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化工材料的出口在快速增长,在全球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下图)。拿具体材料TDI/MDI来讲,过去这一材料技术被日德等国家垄断,国内以为代表的公司经研发取得技术突破,2021年万华化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和全球第三大TDI供应商,国外收入占比已经占49%,万华化学公司产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中国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
中国化工制造具有发展机会,还在于中国国内有广阔的需求空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半导体、电子电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发展势头良好,有望带动上游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拿新能源来说,预计到2025年我汽车销量将达到580万辆,这将带来锂电池薄膜等相关材料需求增长。整体上讲,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化工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或许也是巴斯夫决定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的重要原因。
化工制造东移,代表性产品及公司
客观讲,中国化工制造跟西方国家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昂贵的天然气价格只能将部分欧洲化工制造转移到中国,这些产品往往对天然气能源依赖度高但技术含量一般,比如合成氨等——此前巴斯夫表示将关停部分欧洲产能。如果欧洲天然气紧张持续,或许那些欧洲化工品全球产能占比超过20%的产品将更多依赖东方,比如辛醇、苯酚、丙酮、聚氨酯(TDI/MDI)、环氧丙烷、维生素(VA/VE)、蛋氨酸、磷酸一铵、有机硅等。再结合中国制造技术及产能优势,持续的天然气危机可能对国内维生素、蛋氨酸、聚氨酯、抗老化助剂、环氧丙烷等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涨价后的超额利润,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关注。
由于欧洲天然气紧张,维生素A/E产量可能紧张。全球维生素A产能格局是欧洲占比约50%(帝斯曼7500吨,巴斯夫6000吨,5000吨),其余约50%产能在中国,维生素E欧洲产能约占36%(帝斯曼3万吨,巴斯夫2万吨)。由于欧洲天然气短缺,欧洲整体计划减少15%的工业天然气用量。巴斯夫此前警示,若天然气供应量低于最大需求的50%,巴斯夫将不得不缩减或完全关闭其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基地。作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地区,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将可能导致维生素产量不足而涨价。国内企业将受益于维生素涨价,代表性公司如新合成、安迪苏等。
欧洲天然气紧张,也可能导致重要的聚氨酯材料TDI、MDI产量短缺。2021年欧洲MDI产量约占全球23%,TDI产量约占全球24%,重要的生产企业包括巴斯夫等。受天然气供应紧张影响,欧洲MDI/TDI产量可能下降,导致价格上涨。
欧洲天然气紧张造成产成品产量影响还包括蛋氨酸、抗老化助剂、环氧丙烷等。2020年欧洲蛋氨酸产能占比接近30%,抗老化助剂产能占比约30%~40%(主要集中在巴斯夫)、环氧丙烷的产能占比则约为25%。近些年,中国蛋氨酸、抗老化助剂的研发与产能扩张上稳步推进,主要企业包括安迪苏、、等。
总结来讲,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紧张,使欧洲重新考虑将高昂的生产制造成本向外转移。同时,中国为化工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有利于化工制造升级与迁移(所谓的“销地产”)。我们认为,中国化工制造正在逐渐具备成本与产能优势。一旦国内疫情后需求复苏,产能扩张后的企业将重新获得现金流,并以此进一步扩大研发,帮助中国化工企业完成资本与技术积累,走向制造强国。
(李海涛系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企业家学者项目副院长,林锡系长江商学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知识)
-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进入倒计时!比亚迪官宣涨价,专家:明年年初将有小规模“涨价潮”
- ·斥资1.66亿元! 比亚迪接盘西沃客车100%股权 加码新能源客车市场
- ·人民币中间价报7.1769,上调220点
- ·数读|北京新能源车保有量超50万辆 开放测试道路全国最长
- ·养老金二季度调仓动向浮现 集中持有医药和电子行业
- ·“16800元买课教你维权”,暗访垃圾短信举报指导课
- ·上海11月29日新增本土确诊11例、无症状感染者176例
- ·田洪良:主要货币短线操作指南 美指周二上涨在106.90之下遇阻
- ·MSCI中国指数季度调整9月1日生效 业界认为年内外资将持续流入A股
- ·光伏钨丝需求旺盛 相关公司纷纷扩产
- ·上汽通用700亿砸向新技术,欲扭转合资品牌电动车颓势
- ·前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预计美联储利率峰值在5-5.5%
- ·智利太平洋基金会执行主任莱顿:“助力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
- ·资金涌入 多只房地产ETF涨停
- ·新城控股:已累计回购238万股股份,总价近4934万元
- ·汛和集团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纯利1625.9万港元同比增长1185.3%
- ·博腾股份居年丰:让中国创新药企业在中国研发、中国销售就能够形成合理的挣钱效应 是产业持续发展必要条件
- ·数据透视前11月IPO:募资额再创纪录、注册制超募金额成关键
- ·小摩:利率持续上升 美债投资机会回来了
- ·“沙漠之光”收网,多国联合打掉超级贩毒集团